历史渊源
起源说法:有“本土说”和“外来说”。“本土说”认为东北大鼓产生于东北农村,由辽西农村农民唱“唱本”发展而来;“外来说”称其来源于北京的“子弟书”或更原始的说唱艺术形式,是北京弦子书艺人将“弦子书”与东北民歌结合而成。
发展历程:清代中期形成,清末民初进入城市,迎来第一个黄金期,出现众多班社和茶馆演出场所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发展受重创。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恢复和发展,“文革”期间又被禁止演出。改革开放后,因多元娱乐方式冲击,面临传承困境。
艺术特色
表演形式:最初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,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唱,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,说唱采用东北方音。
唱腔曲调:唱腔吸收了京剧、评戏、京韵大鼓和东北地区民歌等,形成了四平、梅清、奉口、靠山、悲调等近十几个曲牌。
动作讲白:艺人演出讲究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等动作,讲白有韵律、节奏。
题材内容: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,内容多取自戏曲、小说、传奇故事。
艺术流派
奉调:以沈阳为中心,是东北大鼓的重要流派,风格较为正统、规范,演唱注重韵味和气势。
西城调:兴起于辽西,唱腔低沉悲凉,融合了当地民歌和奉派演唱技巧,代表人物有程焕章、陈玉和等。
南城调:以营口为中心,唱腔婉转柔和,表演风格细腻,注重情感的表达。
东城调:以吉林榆树为中心,风格较为明快活泼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
江北调:以哈尔滨为中心,唱腔高亢豪放,具有北方地区的粗犷风格。
传承保护
2006年5月20日,东北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多地采取了保护措施,如沈阳市群众艺术馆出版相关资料丛书,天津曲艺学校成立东北大鼓专业,榆树市举办艺人资格评审暨技艺大赛等。
格式:mp3
集数:15
存储:百度网盘
如果有账号注册/登录/充值/链接失效等问题,不用担心。联系QQ: 135 28 020,在一天内绝对会帮您处理好!